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不毛之地变“绿洲”——发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的故事

  • 转自: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公众号
  • Published: 2024-06-25
  • 999

        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盐碱地水田万亩核心示范区,一片片盐碱地已变成绿洲。图为通过“三良一体化”改良的盐碱地,已长出绿色的水稻。本报记者 王春胜 摄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大安市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早年间,当地流传的顺口溜里,透着农民的辛酸和无奈。然而,在这片撂荒了几十年,所有农民都认为再也长不出庄稼的盐碱地上,近年来却神奇地长出了水稻等作物。白茫茫的盐碱地逐步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洲”,引来全国各地农业专家和农民朋友前来观摩和考察学习。

  盐碱地水土改良是个大课题

  6月7日,在大安市四棵树乡一望无边的盐碱地上,大量的农用机械正在盐碱地上作业,抛撒酸性磷石膏和有机肥。中标企业采用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暨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以下简称: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的“三良一体化”技术,正在对该乡的盐碱地进行水田土壤改良。

  站长梁正伟率领一支团队,在这片昔日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上,建设了占地1500亩的碱地生态试验站。在这片荒芜的盐碱地上,他们默默耕耘、精心钻研,提出了“良田、良种、良法”6字方针改造盐碱地的基本理论,率先创建了“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模式。

  “三良”,即良田、良种和良法。第一,良田是基础。他们主要采用风沙土、酸性磷石膏和有机培肥等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综合改良技术“以地适种”快速实现盐碱地变良田;第二,良种是关键。在良田的基础上,通过挖掘作物自身耐盐碱潜力,重点选育和种植耐盐碱、抗病、抗倒伏的适生品种实现“以种适地”,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降低种植成本;第三,良法是手段。只有良田、良种,没有配套的机械化作业工具和良好的种植管理与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也无法实现作物最大增产潜力。

  “三良一体化”实现碱地变良田

  去年,大安市红岗子乡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大安盐碱地万亩核心示范区水稻迎来丰收,中度盐碱地改良后亩产达633.18公斤,重度盐碱地改良后亩产达421.2公斤。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当地农民看不上的“不毛之地”。2014年,武在洲和武再新兄弟在这里承包了300多公顷盐碱地。两兄弟之前对盐碱地改良毫无经验,试过用牛粪等改良土壤,结果一公顷地只产五六千斤粮食,搭进去不少钱。武在洲兄弟到大安站上门取经并采用了“三良”技术,没想到当年每公顷就增产1000多公斤,如今良好的水田每公顷产量可达7500余公斤。

  多年来,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在利用“三良一体化”基本理论和技术治理盐碱地方面成绩斐然,先后攻克了“以草治碱”和“以稻治碱”关键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安站团队培育的“东稻系列”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入选我省主导品种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首创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在大安万亩核心示范区应用效果显著,成本低、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真正将论文写在盐碱地上

  在建站之初,梁正伟虽然家住长春但很少回家,一年中,在站工作时间最长达230余天。他“20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潜心钻研“盐碱地”这一件事,每年都布置大量长期定点定位观测以及技术效果验证实验,对深入解析障碍土壤改良机理、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和作物产能均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看到,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内每一块田地都是试验田,如水盐运移、水量平衡、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灌排洗盐脱碱、水稻品种选育、土壤培肥、精准施肥与密植栽培、作物耐盐碱性筛选鉴定等所有试验的设计布局均科学规范。在试验站内西侧,一个玻璃温室格外引人注意,这里有一套作物、牧草等耐盐碱阈值精密鉴定池。梁站长说,每一个鉴定池的土壤pH、盐分含量梯度不同,主要用于筛选不同耐盐碱作物品种的最大耐碱潜力。在治碱过程中,良种也尤为关键,目前,大安站研究员杨福等已培育和审定水稻新品种13个,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大安站建站20多年来,现已晋升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中心东北苏打盐碱地分中心,梁正伟的头发早已从乌黑变成花白,他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这片荒芜的盐碱地。而大安站也成为“博士流动站”,整齐标准的试验田为年轻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多年来,大安站培养了40余位“盐碱地”博士,他们在各位导师的指导下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成果,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用技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目前,中国科学院提出的“三良一体化”模式已在大安市、镇赉县和乾安县等典型苏打盐碱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亩产不足100公斤的地块,经过3至5年“三良”治理后,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该成果已被遴选为“2024年吉林省农业十大重点主推技术”。

  在梁正伟看来,盐碱地治理关键一定要低本高效、可持续、易推广,“三良一体化”模式为昔日不毛的碱地快速变良田带来了新希望,必将为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今,大安市昔日“沉睡”的盐碱地已被激活,泛白龟裂的盐碱地上农作物竞相生长,一片片盐碱地已变成“绿洲”,一张张农民的笑脸写满幸福,他们正在一起奋力书写着“昔日盐碱地,今朝米粮川”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