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资环-农学院1906党支部党团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 图片/满李君 文字/满李君
  • 日期:2021-10-09
  • 2645

  一世英名芳百代,两枚核弹重千钧。“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新,在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心中传承。2021年10月9日,资环-农学院1906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班级团支部一同参观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以纪念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并学习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纪念馆位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环境静谧的后山,它的原址是建于1958年的中科院远程火箭试验基地。作为中科院历史上首次围绕“两弹一星”为主题开设的纪念馆,得益于2015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正式开馆,人们才真正开始了解那一段艰苦奋斗的科研历史,看到了每一位隐姓埋名科研工作者背后的感人故事,感受到充满红色爱国情怀的“两弹一星”精神。

  首先,同志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到了空气中爆炸激波实验场遗址,参观了爆炸实验的仓库和爆炸平台等遗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爆炸实验的条件之艰苦是如今党员同志们无法想象的,大家都十分敬佩老一辈科学家的工作和奉献精神。

  参观完爆炸实验场遗址后,同志们来到了“两弹一星”纪念馆主要展览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有序地参观了“两弹一星”事业展厅、“两弹一星”历史人物展厅和中国科学院早期学科历史展厅三部分。大家都认真倾听了讲解员对老一辈科学家们感人事迹的讲述,深深地为“两弹元勋”们的壮举所折服:邓稼先投身我国核试验事业,几十年隐姓埋名,不顾危险深入试验区采集数据;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牺牲时想到的仍然是保护好实验资料;钱学森、彭桓武等放弃国外的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献身国防事业;以及他们“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的朴实话语;所有这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们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热忱和信念,强烈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条件极其艰苦、没有外援的背景下诞生的成果,意义非同凡响。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今天,我们缅怀这一段求真求实的科技史诗,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依然任重道远。作为新一代科研接班人,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科研环境,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真正承担起“强国一代有我在”的责任,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1906党支部全体党员在“两弹一星”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略显寒意的天气并没有冲淡同志们参观纪念馆的满腔热情,大家纷纷在参观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章银丹:在核事业中,都是一个个为国奉献的英雄。不仅要攻克一个个的科学技术难关,还要忍受与家人分别,隐姓埋名的痛苦。我们今日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离不开两弹一星英雄们的付出与奋斗。

  袁乐:参观完两弹一星”纪念馆,了解了过去那段艰难奋斗的岁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导弹、核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尖端技术,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牢固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要用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勇往直前。

  桂彬:在两弹一星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当年科研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听讲解员讲述伟大科学家们的事迹,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振奋人心的两弹一星精神。他们是名族的脊梁,是国家的骄傲,这种精神是需要我们学习和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