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吃鱼会感染寄生虫吗?——浅谈吃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与误区

  • 来源:水生所官网
  • 日期:2018-08-27
  • 85

 致读者:在浩瀚的生物海洋中,鱼类寄生虫只是一个小类群;有关它的研究,一直是个小学科,除了同行,很少有人在乎,也很少有人懂它。但在当下,随着“三文鱼事件”的持续发酵,它突然跟着“时髦”起来。一觉醒来,网络、电视、平媒甚至电话里铺天盖地,满满充斥着三个字— “寄生虫”!而且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前甚至不知寄生虫为何物的人,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专家,在视频、电视上侃侃而谈;在网上发一篇文章更似乎是信手拈来。鄙人虽然做了几十年的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却反而不敢发声了。到如今,被各种声音吵得心神不宁,又得各级领导指示,且毕竟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也有“以正视听”的义务,竟而下定决心写此文章,以供批评。 

  原以为,几十年来鄙人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这寥寥几种(类)鱼类寄生虫早已了然于心,哪曾想一查找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却发现要学的东西还是太多。以至于小小文章前前后后竟花了一月有余,仍不尽如人意。但为时间所迫,权且拿出来抛砖引玉吧。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非刨根问底者可以不尽览全文。为此,我特意跳开科普文章的规矩,自行加了一个提要。您可以只读提要;抑或读完提要后再浏览正文中的加黑段落;当然,如果您决心读完全文,那就更加感谢啦! 

  提要:“寄生”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人类的食物中,几乎没有一种能逃过寄生虫,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种类并不会危害人类。这一点需要十分清醒,否则就会误入歧途! 

  鱼体中也有寄生虫。因此,吃鱼,是有可能感染寄生虫的,就跟您吃其他动物一样。但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鱼体内的寄生虫能感染人的很少。 

  在我国能感染人的鱼类寄生虫主要有异尖线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裂头绦虫、棘口吸虫和颚口线虫等种类。其中,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病例最多,在我国超过1000万;它来自于淡水鱼类(主要是鲤科鱼类)。其次是异尖线虫,在我国报道的病例大概在3位数的水平上,但在日本至少有5万以上的感染病例;它来自于海水鱼类。裂头绦虫在我国的病例较少,迄今有20~30例;它来自于淡水鱼类、江海洄游型鱼类,甚至海水鱼类。棘口吸虫和颚口线虫的感染病例都不是很多;它们不仅来自于鱼类,还来自于与人类为伴的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尽管这些寄生虫的种类不多,但一旦感染到人,对健康的危害还是很严重的。 

  这些寄生虫病的感染跟人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因为它们的传播途径只有一个:“生食”(包括生鲜、简单风干、腌制、呛制等)。只要你经常生食鱼类,就一定存在着感染的风险。 

  然而,相对于其他传染性疾病而言,由鱼传播的寄生虫病,对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人群危害都不大,所以也不要过分夸大它的危害。 

  对于鱼类寄生虫,人们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误区一 把鱼类寄生虫和人类寄生虫混为一谈 鱼类寄生虫与其他动物寄生虫一样,有成千上万种,但能感染人类的却很少;其他绝大多数鱼类寄生虫,即使您吃了它,也不过是变成了营养物质而已。误区二 海水鱼类比淡水鱼类更安全 真实情况是,不管在海水鱼类还是淡水鱼类中都可能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只不过种类不同而已。误区三 野生鱼类比养殖鱼类更安全 这个误解就更深了。如果从预防寄生虫病的角度来讲,反过来说会更科学一些!  

  避免感染以上寄生虫病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三个字:不生食!国外为了生食鱼类,采取的方法是冷冻,但是,我认为加热熟食才是更靠谱的方法。     

  人生在世,旦夕祸福!人类的进化史,其实也是一部跟病原的斗争史。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的包围之中,既不能躲避,也无法躲避。唯有正面应对,科学预防,才是积极的态度。 

  吃鱼会感染寄生虫吗?会! 

  但是要看您怎么去吃,就如同走路会摔跤一样,要看您怎么去走自己的路。我们不能因为怕摔跤而停滞不前,因为这是人生之路,不得不走;也不能因为怕感染寄生虫而 “因虫废鱼”,因为它是人间美味,不可不吃。今天,为了使大家既可以享受水中美味,又能避免寄生虫的感染,就来科普一下“吃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与误区”。 

    

  说起寄生虫,名声不太好听,俗话常把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的人比做寄生虫。确实,寄生虫是靠吸收寄主的营养而生活的,即所谓“不劳而获”。对任何动植物来讲,寄生虫如同病毒和细菌等一样都可能是危害严重的病原。 

  然而,从科学上讲,寄生其实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广义的寄生(parasitism)包括生活于动、植物体内或体表的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不过,通常我们所说的寄生虫是指营专性或兼性寄生生活的无脊椎动物,如:疟原虫(疟疾的病原)、血吸虫、蚂蟥等。 

    

  同其它任何动物一样,鱼类的体表和体内都感染有许多种寄生虫,迄今为止,仅在我国报道的鱼类寄生虫就有至少3000种以上。听到这里,大家一定不要慌,也无需害怕,因为其中能感染人的却是极少数。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可以感染人类的鱼类寄生虫大致有以下几类(种):最近比较“网红”的异尖线虫;感染人数最多的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另外还有裂头绦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等。这些寄生虫感染到人,都是因为生食了被它们感染的鱼类(有时是两栖类、爬行类等)所致这里所说的生食,是指包括生鲜、简单风干、腌制、呛制等不能置寄生虫于死地的烹饪和饮食方式。   

  由于异尖线虫和华支睾吸虫(肝吸虫)是目前两种最常见的“人-鱼共患寄生虫”,下面主要以它们为例来做详细说明,其余寄生虫也让大家有所了解。 

  异尖线虫异尖线虫是一类幼虫寄生于海水鱼类(也寄生于虾、蟹等甲壳动物和鱿鱼、乌贼等软体动物)、成虫寄生于海洋哺乳动物的蛔形目异尖科线虫的总称。 

  感染人的通常是异尖线虫的第3期幼虫,活的异尖线虫(幼虫)能钻入消化道,或移行到其它脏器或组织,从而引起人的急腹症症状,如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有时还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等。异尖线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因此人被称为异尖线虫的“非适宜宿主”,这也意味着异尖线虫在人体内不会增殖,在人群间也不会传播。 

 

  图1. 异尖线虫的生活史 

  异尖线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见图1),在这里简单了解一下:虫卵被海洋哺乳动物排出后,在水中发育成第2期幼虫并孵化,第2期幼虫被甲壳动物(包括虾、蟹类)吞食后发育成第3期幼虫,感染第3期幼虫的甲壳动物被鱼类和头足类(如鱿鱼、乌贼)吞食后,在体内大多形成包囊,包囊中的幼虫仍停留在第3期,海洋哺乳动物和人类会因为摄食被第3期幼虫感染的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而获感染。不同的是,在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异尖线虫可以发育为成虫,成虫在消化道排卵,从而进入下一个生活史循环;而在人体内,异尖线虫尽管可以导致一定的临床症状,但不能发育成熟而进入下一个生活史循环。   

  感谢科学家们对异尖线虫生活史的研究!因为它至少能告诉我们: 

  1)异尖线虫只能在海洋中完成生活史,海洋哺乳动物对它完成生活史是必须的;淡水中不存在这个条件。 

  2)对中间宿主—鱼类而言,海水鱼类感染的几率极大,特别是肉食性野生鱼类;江海洄游鱼类(如一些野生鲑科鱼类)也能被感染;而纯淡水鱼类感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比如我国淡水纯人工养殖的鲑鳟鱼类不可能会有异尖线虫感染。 

  3)除鱼类以外,海洋甲壳动物(包括虾、蟹等)、头足类(包括鱿鱼、乌贼等)同样会感染异尖线虫,因此生食这些动物同样会有感染的风险。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隶属于复殖目后睾科支睾属,它除了感染人类以外,还可以感染猫、狗等哺乳动物,成虫寄生于人和其他动物的肝胆管,均能引起较严重的病害。 

  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严重的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肝癌,甚至死亡。 

 

  图2.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也相当复杂(见图2),在这里也作简单介绍:成虫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成虫排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主要为豆螺、沼螺、涵螺)吞食后,在螺体消化道孵出毛蚴,穿过肠壁在螺体内发育,经历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个阶段。成熟的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类(主要是鲤科鱼类),则侵入鱼体内肌肉等组织发育为囊蚴。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因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类而被感染。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尚缺少准确统计数据,一般认为最长可达20~30年。     

  华支睾吸虫的生活史告诉我们: 

  1)淡水螺类(主要为豆螺、沼螺、涵螺)对华支睾吸虫的传播是必须的,这些螺类主要分布于江、河、湖、库、沟、渠、池、沼密集的我国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相对而言,在我国西部地区华支睾吸虫的感染率很低。 

  2)华支睾吸虫的囊蚴主要寄生于鲤科鱼类,其他鱼类(如经常被用来生食的鲑鳟鱼类)的感染风险较小。 

  3)猫、狗等哺乳动物同样会感染华支睾吸虫,是华支睾吸虫的“保虫宿主”,因此,猫、狗等如果吃鱼也应该煮熟,否则不仅会患华支睾吸虫病,也会成为华支睾吸虫的传播源。 

  4)由于野生鱼类接触到螺类的机会更大(因为池塘养殖时,经常会清塘灭螺),因此生食野生鲤科鱼类,比生食池塘养殖鱼类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风险要大得多。 

    

  裂头绦虫感染人体的、报道比较多的是阔节裂头绦虫和日本裂头绦虫。下面以阔节裂头绦虫为例来进行说明。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科动物,也可寄生于人类。人感染阔节裂头绦虫后的症状大多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疲倦、腹泻、饥饿感、贫血等,极少数比较严重,比如肠穿孔。 

  阔节裂头绦虫的生活史是这样的: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和人的肠道中,成虫排卵后,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出钩球蚴,钩球蚴被剑水蚤吞食,在其血腔中发育成原尾蚴,剑水蚤被鱼摄食后,原尾蚴在淡水鱼的肌肉、内脏、性腺中发育为裂头蚴,终末宿主(犬科动物、人)因为生食含有裂头蚴的鱼类而感染。 

  以上虽然以阔节裂头绦虫为例进行介绍,但实际上,近年来报道的病例几乎都来自日本裂头绦虫。 

  需要注意的是,裂头绦虫不仅可以感染淡水鱼类,也可以感染洄游型鱼类(如一些鲑科鱼类)甚至海水鱼类,近几年的病例多数是因为生食这些鱼类所致。 

    

  棘口吸虫是复殖目棘口科吸虫的总称,种类非常多,主要寄生于鸟类,其次是哺乳类,少数寄生于鱼类和两栖类。 

  棘口吸虫感染人后,成虫多寄生于小肠(偶尔进入胆管),以头部插入粘膜,引起局部炎症,病人腹泻或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有厌食、下肢浮肿、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等症状。 

  能感染人的棘口吸虫的生活史是这样的:成虫主要寄生于人的小肠,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在水中发育为毛蚴,毛蚴侵入淡水螺类后经胞蚴、雷蚴无性增殖,最终发育成尾蚴,从螺体内逸出,进而侵入鱼类、两栖类(青蛙、蝌蚪),发育成囊蚴,人因为生食含有棘口吸虫囊蚴的鱼类而获感染。 

  需要指出的是,棘口吸虫的囊蚴主要寄生于野生小型鱼类,但是也可以感染两栖类(如青蛙及其蝌蚪),甚至可以在水生植物上结囊,因此,为了避免感染棘口吸虫,除了不生食鱼类(特别是野生小型鱼类)和两栖类以外,甚至应少生吃或不生吃水生植物,特别是在疫区。 

    

  棘颚口线虫在我国报道的能感染人的颚口线虫主要是这一种。它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相对而言,人是它的“非适宜宿主”,被感染几率也较小。 

  棘颚口线虫对人的主要危害来自于它在人体内的移行症,它在人体不同部位的移行会导致不同的症状,主要有水肿或脓肿、呕吐、腹泻、进食困难、消瘦、脏器穿孔、出血,甚至癫痫、瘫痪等。 

  生活史:成虫主要寄生于猫科和犬科动物的胃壁。成虫排卵后,虫卵随动物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第1期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为第2期幼虫,剑水蚤被淡水鱼类(如乌鳢、黄鳝、泥鳅等)摄食后,发育为第3期幼虫,其他动物(如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因为摄食第3期幼虫而获感染。第3期幼虫只有在犬科和猫科动物体内才能发育至成熟;在人、猪等哺乳类和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等体内都不能发育成熟,这些动物被称为“转续宿主”。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1)棘颚口线虫尽管在人体内存活的几率不大,但一旦存活,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大的;(2)不是只有鱼类可感染第3期幼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同样可能感染,因此生食这些动物同样具备被感染的风险。 

    

  尽管上述可感染人的寄生虫种类不多,但一旦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的风险。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感染华支睾吸虫的病例最多,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超过1000万例主要集中在两广(广东、广西),因为他们“什么都敢吃”(笑)。为了避免它的危害,特想告诉您一句话,“淡水鲤科鱼类真的不要生吃”!特别是那些所谓“野生”的鱼类。 

  异尖线虫在我国的感染病例较少,应该在3位数的水平上;但在日本,至少是5万例以上,这跟日本人喜食生鱼片(刺身、寿司等)密切相关。而且,随着海水鱼类生鱼片在全世界的流行,异尖线虫病的病例一定会继续上升。 

  裂头绦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在我国人群中的感染病例都较少,估计它们自己都没想到,为什么现在突然变成了网红。裂头绦虫主要分布于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亚寒带和温带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等),我国到目前为止仅报道有20-30病例棘口吸虫,在我国尽管报道能感染人的种类有10余种,但感染病例很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安徽一带。棘颚口线虫迄今为止在我国报道的病例也不多,不超过100,主要在南方。 

    

  上面讲的都是吃鱼感染寄生虫的风险。尽管风险确实存在,但是无端夸大它的风险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然而,搜索最近的网络文章,却发现夸大“吃鱼感染寄生虫”风险的文字比比皆是,而且其中还带有严重的偏见和误区。所以在这里,想着重指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大误区:把鱼类寄生虫和人类寄生虫混为一谈。其实鱼和人的亲缘关系相当远,在成千上万种鱼类寄生虫当中,能感染人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切不可把鱼的寄生虫与人体寄生虫混为一谈。任何鱼类个体上有寄生虫都非常正常,就跟我们平常所吃的猪、牛、羊,鸡、鸭、鹅,虾、蟹、贝,甚至蔬菜、水果上等都有寄生虫一样,不管是野生(放养)的还是全人工(种)养殖的,没有寄生虫的个体反而不正常。它们身上有寄生虫并不可怕,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那些能同时感染人体的寄生虫,其余的寄生虫被人吃进去也不过是变成了营养物质而已。 

  第二大误区:海水鱼类比淡水鱼类更安全。真实情况是,不管是海水鱼类还是淡水鱼类中都可能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只不过种类不同而已。比如,最近被吵得最热的异尖线虫,就是一类海水鱼类寄生虫,它不仅仅寄生于鲑鳟鱼类,还能寄生于金枪鱼、鳕鱼、鲭鱼等几乎所有的海水鱼类,只不过其中的大部分鱼类并未用来生食,因此它们身上的寄生虫也未引起关注而已;感染异尖线虫的人群主要分布在那些喜欢生食海水鱼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我国沿海地区。感染病例较多的华支睾吸虫是淡水鱼类(特别是鲤科鱼类)寄生虫;在我国喜欢生食(或简单粗加工)淡水鲤科鱼类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因此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在这一带流行。可见,不管是生食海水鱼类或者淡水鱼类都有感染寄生虫病的风险,只看您喜欢哪个虫(玩笑)。 

  第三大误区野生鱼类比养殖鱼类更安全。这个误解就更深了。如果从预防寄生虫病的角度来讲,反过来说会更科学一些!也就是说:其实吃养殖的鱼类比吃野生的鱼更安全。就拿最近的“主角”—鲑鳟鱼类来说吧,不管是在海水还是淡水中,人工养殖的都比野生的更安全!人工集约化养殖的鲑鳟鱼(不管是淡水还是海水),即使生食(尽管也不提倡),感染寄生虫的几率其实都很低;但是如果你喜欢吃野生大西洋鲑和金枪鱼等的生鱼片,那就要十分当心异尖线虫的感染!华支睾吸虫也一样,在我国野生鲤科鱼类中的感染率比集约化养殖鱼类要高得多。 

    

  总之,尽管鱼类寄生虫感染人的几率不大,但是上述寄生虫一旦感染到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还是非常大的,因此预防是必须的。最后,就来讲一下防止这些鱼类寄生虫感染人体的方法。 

    

  其实防止这些寄生虫感染人体的方法特别简单,就三个字:不生食!  

  如果一定要生食鱼类,为了防止寄生虫的感染,欧美国家规定的是低温杀灭,至少应该在-20℃以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冷冻温度和冷冻时间的规定;但我认为这基本上是对付异尖线虫的办法;至于吸虫囊蚴和绦虫裂头蚴能否在这个温度下被完全杀灭,还应该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 

  然而,要强调的是,在所有的方法当中,加热才是最好的方法!烧、炒、烹、炸、煎、蒸、煮、烤,总有一种方法适合您。如果实在抵挡不住诱惑,在吃生鱼片的时候,用点芥末,蘸点醋,饮点高度白酒,至少是没有坏处的吧(笑),尽管这些并不能作为杀死寄生虫的方法。 

  最后想说的是,咱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璀璨夺目的熟食文化,其实早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防止寄生虫感染的方法,实在没有必要再回到“茹毛饮血”的年代,因为它未必就是“时髦”。 

    

  作者请求: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不断涌现,本文所掌握的资料肯定存在局限。如果读者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资料,或有不同意见欢迎随时赐教。作者联系方式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官方网站(http://www.ih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