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哺乳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由于绝大部分水生哺乳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中,通常也将水生哺乳动物称作海洋哺乳动物,甚至简单地称作海兽。水生哺乳动物体形各异,与陆生哺乳动物也想去甚远,但却有着哺乳动物共同的特征,即胎生、哺乳、体腔具有横膈膜,体温恒定,体表终生或胚胎期具有毛发。水生哺乳动物主要包括哺乳纲中的鲸目、鳍脚目、海牛目以及食肉目中的海獭等类群。也有人把北极熊归为水生哺乳动物。
全球水生哺乳动物约有120余种,我国约50余种,绝大部分为保护动物。水生哺乳动物中大部分是鲸类动物,约70余种。为了适应水中生活,减少运动时的阻力,鲸类体型呈流线型,体表光滑无毛,部分个体颌部或吻部生有稀疏毛发。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既可在水中起御寒作用,又可减轻身体的比重。鲸类动物无颈部。前肢失去支撑的本能,演变为鳍状的游泳器官。后肢退化,体外无痕迹。尾鳍左右两叶呈水平状,起前进推动和维持平衡的作用。呼吸孔位于头顶部,可以自由启闭。人们通常把鲸类动物中体型较大的称作为鲸类,把体型较小的称作为豚类。我国鲸类动物均为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其中白鱀豚、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地球上其它生命的母亲河。在长江里,也生活着举世罕见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即有“长江女神”之称的白鱀豚和“长江河神”之称的江豚。他们也被称为长江豚类,它们同人类一样,都是长江的儿女。
然而,人们对这些美丽的动物一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随着长江作为黄金水道被人们利用,交通运输日益繁忙,沿江的工业区向长江排放污水,在长江干流上修建拦江大坝,在江湖之间修建涵闸和堤坝,渔民用滚钩捕鱼……世世代代生活在长江里的长江豚类失去了宁静的家园,它们所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白鱀豚已于2006年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江豚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2012年春季在洞庭湖和鄱阳湖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江豚大量死亡事件。保护长江,保护长江豚类已经刻不容缓。
一、“长江女神”白鱀豚的故事
1、美丽的传说
在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白秋练》,书中的主角就是长江女神白鱀豚。故事的大意是:洞庭湖畔有个叫慕蟾宫的公子和美丽的白秋练姑娘相爱结成了伴侣。不幸的是,水中霸主——洞庭湖的龙王看上了白秋练,要娶白秋练为妃子,逼迫白秋练的母亲献出女儿。白秋练的母亲不同意,可恶的龙王就让她在湖边饿死,以示惩罚。慕蟾宫听到长江边上人声嘈杂,走进去看,原来是渔民们捕到了一头年老的白鱀豚,和人长得非常像。白秋练一看,原来是自己的母亲,知道大事不好,就恳求慕蟾宫把这头白鱀豚买下放生,救她母亲一命。慕蟾宫照办了。后来,慕蟾宫要回北方老家读书,以求功名,白秋练只好跟随夫君来到北方。可是,白秋练是长江女神白鱀豚,离不开洞庭湖的水。慕蟾宫为了心爱的姑娘,毅然放弃功名,和白秋练一起回到洞庭湖畔,在那儿过着恩爱和睦的田园生活。
这当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不过从中可以看出,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和白鱀豚和睦相处了。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200年就在《尔雅》一书中对白鱀豚做了记载,在历朝历代的古诗典籍中也有过详细的描述。不过它在科学上的发现和命名却是比较晚的。国外最早记录白鱀豚的是英国学者布拉得,他在1892年的一本记述长江旅行见闻的书里提到:渔民在长江里捕到一头很大的淡水鲸,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头白鱀豚。1914年美国人荷依(Hoy,C. M.)在洞庭湖捕到一头,当时叫它“白旗豚”,并把它做成标本带回了美国。1918年,美国科学家米勒(Miller)看到了这头鲸的标本,发现是一种从未报道过的淡水鲸,对它进行了鉴定和命名,即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1918。从那时起,它就逐渐被科学界所认识和了解了。后来由于中国科学家的努力,国内外科学家普遍采用Baiji(白鱀豚)这个中国名字。
2、白鱀豚的外观
白鱀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白鱀豚“淇淇”在饲养池中的照片吧。
淇淇
在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曾饲养了一头活体雄性白鱀豚,它的名字叫“淇淇”。从1980年到2002年,它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活了近23年,它是世界上人工饲养成活时间最长的白鱀豚,在世界上人工饲养成活时间最长的淡水豚中,“淇淇”也是数一数二的。“淇淇”的名字早已闻名于世,它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明星。“淇淇”为中国的白鱀豚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白鱀豚生活在水中,而且外形很像鱼,但是它却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这是因为白鱀豚符合哺乳动物的基本特征:用肺呼吸,胎生,哺乳,有恒定的体温等,它和鱼类是有本质区别的。鱼是用鳃呼吸,卵生,体温不恒定。白鱀豚之所以长得像鱼,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在几千万年前,由陆地的生活环境迁移到水生生活环境,经历了千万年的进化,适应了水生生活,身体外形发生了改变,变成了鱼的样子,但内部构造还是与哺乳动物一样的。
白鱀豚的身体颜色较为单纯,粗略地看,背部为青灰色,腹部为白色。身体呈纺锤形,上下颌狭长,上下颌的每一侧有32-34枚排列整齐的牙齿,牙齿总数约有130枚。它的鼻孔开口在头顶部。白鱀豚的皮肤又光又滑,完全没有毛,这是鲸类不同于其它哺乳动物的一个特征。大家都知道,皮毛对于哺乳动物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哺乳类到了冬天会换毛,来抵御严寒,所以,毛可说是它们的衣服。而鲸类没有毛,它们靠什么来保持体温呢?接下来就提到了白鱀豚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构——鲸脂,它是位于皮肤下的脂肪层。所有的鲸类都有厚厚的皮下脂肪层,就像穿了一层厚厚的棉衣,可以非常有效地起到保暖、隔热作用。这层脂肪冬天厚,夏天薄,就像人们冬天穿棉衣,夏天穿单衣一样,白鱀豚就依靠脂肪层的厚薄来保持体温的恒定,不致因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而改变。白鱀豚的尾巴变成了扇形,里面都是坚硬的结缔组织,这使得尾巴既强健有力而又富有弹性,它就靠尾巴的上下拍打和身体的上下运动来获得动力,同时,退化成鳍状的前肢起到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说起来,白鱀豚可是游泳健将呢!
3、白鱀豚的生存环境
白鱀豚终生生活在淡水中,而且只在中国的长江中有分布。几千年来,浩瀚的长江为白鱀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与长江相连的众多支流和湖泊,有着白鱀豚赖以生存的丰富食料鱼;大大小小的浅滩、沙洲、河湾和河口,为白鱀豚提供了足够的捕食、嬉戏、交配和哺幼的场所。长江过去曾是白鱀豚生活的乐园。
可是到了上个世纪末,白鱀豚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1997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整个长江里的白鱀豚已经只有数十头了。这主要与长江的环境变化有关。现在长江沿岸几乎所有的湖泊都建了堤坝和闸门,截断了长江和湖泊的通道,长江里的鱼类得不到适宜的饵料和产卵场,使长江里的鱼类越来越少,白鱀豚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航行在长江里的轮船的螺旋桨和渔民的捕鱼工具经常让白鱀豚死于非命,长江里的有毒污染物也是白鱀豚的一个无形杀手。对死亡的白鱀豚的分析结果显示,有90%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4、白鱀豚的“功能性灭绝”
2006年,中国科学家联合6个国家的鲸类研究专家,采用国际通用的鲸类野外数量调查方法——目视调查和先进的声学调查方法,在长江中下游连续搜索37天,往返宜昌至上海之间行程约3400公里,竟然没有观察到一头白鱀豚!中外专家经过分析,谨慎地宣布,白鱀豚已经是“功能性灭绝”了。所谓“功能性灭绝”意思是,白鱀豚种群已经丧失了自我繁衍的能力;白鱀豚作为一个物种,在长江生态系统中已经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2006年到2012年,6年又过去了,野外一直没有目击白鱀豚的报道,也没有收集到一头白鱀豚的标本。“长江女神”白鱀豚难道就这样消失了吗?这对白鱀豚是个灾难,这也敲响了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
二、“长江河神”江豚
除了白鱀豚之外,在长江中还生活着另外一种豚类,它就是长江江豚。江豚俗称江猪、海猪。江豚是一种近岸分布的小型鲸类动物,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均有它的存在。海洋中,它在北至太平洋日本、韩国沿岸,南至印尼爪哇群岛沿岸,西至波斯湾沿岸均有分布。淡水中,它在长江中下游也有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豚被称为长江江豚。一般认为,长江江豚是由海洋进入长江定居的,与白鱀豚相比,是后来者。所以,江豚的分类属于鼠海豚科,不属于淡水豚类。而长江江豚作为鼠海豚的唯一一个淡水亚种,在长江中休养生息,也是够特别的了!长江江豚是我国所特有的,因此在保护和研究上有特殊的地位。
1、江豚的外观
与白鱀豚的外形不同,长江江豚有着黝黑柔软的皮肤,流线型的身躯,迷人的眼睛,光滑而圆圆的小脑袋,没有背鳍,像个笨头笨脑胖小伙子,体长1.3~1.7米。当近距离与江豚面对面时,你会发现,江豚总是对着你憨厚地微笑,可爱至极。
江豚的外观
江豚的微笑
2、江豚的数量
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估计有2700头左右。2006年,经过中外专家在长江的联合考察,估算当时长江江豚的数量也仅为1800余头,其中鄱阳湖约450头,洞庭湖约150头,长江干流约1200头。在整个长江中下游1700公里的栖息江段平均还不到每公里1头!在某些江豚分布的江段,江豚数量减少的速率高达7.8%。因此它的处境也不容乐观。
3、2012年春季江豚大量死亡事件
2012年3~4月,洞庭湖报告发现死亡10头(其中有2头孕豚),鄱阳湖报告发现死亡江豚22头。死亡江豚大多为雌性或者未成年幼豚。此次大规模死亡对鄱阳湖、洞庭湖江豚种群的繁衍将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国内外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社会各界人士也表现出很高的关注度。
据初步分析,导致2012年春季江豚大量集中死亡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航运及水上交通直接导致江豚死亡。在对死亡江豚进行解剖时发现,有的个体身体上明显有被锐器切割的痕迹,推测可能是被船舶螺旋桨击中导致死亡;二是非法渔具渔法直接导致江豚死亡。部分死亡个体的胃内有尚未消化的鱼,且口中或胃中亦有鱼,体表无明显外伤,推测由电捕鱼或者其它人为因素导致江豚猝死;三是冬季持续超低水位、渔业资源短缺导致江豚死亡。部分被解剖的死亡个体消瘦,肠胃中没有任何食物残渣,胃黏膜部分或者全部脱落,表现出因长期饥饿而死亡的症状。此外,持续低水位也导致两湖中部分江豚个体长期被困于小型浅水围堰中,最后因搁浅或缺少食物而死亡。
4、拯救江豚刻不容缓
与白鱀豚一样,长江江豚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减少。正是我们人类无节制地利用长江,贪婪地索取长江资源,才导致了白鱀豚的消失,导致了江豚数量的迅速减少。照这样下去,不久的将来,江豚也会像白鱀豚一样从长江中消失。到那时,恐怕我们人类也快要从长江流域“消失”了!如果说,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那么,长江江豚还有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国政府在1989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把包括江豚在内的全部鲸类动物列为了国家二级或一级保护动物。专门针对长江豚类陆续建立了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为保护长江豚类和长江环境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些积极地成果。
5、长江天鹅洲国故道——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
根据长江中下游干流的环境特点,专家们经过研究认为,把长江豚类从不易控制和改善的长江干流迁移到可以控制和改善的长江故道里面去,实施迁地自然保护是拯救长江豚类唯一的选择和最后的希望。1992年,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境内的天鹅洲长江故道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曾经是昔日的长江主航道,1972年,长江自然裁弯取直,形成了现在长约21公里,面积约18~20平方公里的一片水域。每年汛期,这里都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与长江相通,水质与长江相似,鱼产丰富,两岸人烟稀少,没有工业,一切还停留在相对自然的状态。天鹅洲故道还没有成为故道前,就曾有长江豚类的活动,曾经是长江豚类的自然栖息地。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先后向天鹅洲故道迁移了数群江豚。经过20多年的努力,放养在天鹅洲长江故道里的江豚不仅能健康生活,而且能自然繁殖,目前的数量已经增加到40多只。这个江豚的种群处于稳定的恢复阶段,这是全世界淡水鲸豚类迁地自然保护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的范例。考虑到天鹅洲故道容量有限,已经“豚满为患”,为了使更多的江豚生活在环境较好的长江故道中,同时也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人们正在考虑把天鹅洲故道邻近的长江故道连接起来,扩大保护区范围,同时从长江不同的江段引入更多的江豚,以改善保护区内江豚的血缘关系。另据了解,国家主管部门也在考虑,把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以从法律的角度加大保护力度。
聪明可爱的白鱀豚和江豚与人类和谐相处了几千万年,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从地球上消失呢?为了拯救长江豚类,我们每一位地球公民都要行动起来,不断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为保护长江豚类,保护长江环境尽一分自己的力量。
天鹅洲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