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科普│科学家用基因“失效术”守护玉米健康

  • 转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公众号
  • 日期:2025-04-22
  • 351

你知道吗?看似普通的玉米,正面临着一场看不见的“健康危机”——茎腐病。这种由禾谷镰刀菌引发的病害,能在悄无声息间摧毁整片玉米田,让农民辛勤耕耘的成果化为乌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郭惠珊团队近日创新性地运用MIGS(Microbial-Induced Gene Silencing,微生物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为玉米构建起一道对抗茎腐病的“分子防护盾”。该研究成果不仅为玉米健康生长保驾护航,也为农作物病害防控开辟了新路径。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项“以菌治菌”背后的科学奥秘。

 

禾谷镰刀菌:玉米的致命“刺客”

在玉米的生长历程中,禾谷镰刀菌(学名:Fusarium graminearum)宛如一个狡黠诡秘的隐匿刺客,悄无声息地潜入玉米内部,破坏植物的“血管系统”,导致茎秆腐烂、倒伏,最终让玉米无法正常生长。更可怕的是,它产生的毒素还会污染玉米粒,威胁人类和牲畜的健康。据统计,仅在中国,禾谷镰刀菌每年造成的农业损失就高达数十亿元。

过去,农民通常用化学农药来对付它,但长期使用不仅会让病菌产生抗药性,还可能污染环境。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安全、更持久的解决方案,郭惠珊研究团队近期的研究成果,让这个难题有了转机。

 

MIGS技术:给病菌的基因按下“失效键”

要打败敌人,首先要找到它的弱点。禾谷镰刀菌的致命弱点隐藏在看似坚固的细胞壁中。细胞壁对于真菌,就如同承重墙对于建筑,是维持其形态稳定与生存的关键所在。研究团队发现,只要让与真菌细胞壁合成密切相关的FgPMT2(Protein O-Mannosyltransferase 2,O-甘露糖基转移酶)基因失效,禾谷镰刀菌就会像被扎破漏气的皮球,“瘫软”下来,再也没有能力在农作物间兴风作浪。

那么,如何让这个基因失效呢?科学家们采用了MIGS技术,即微生物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研究团队对有益微生物哈茨木霉进行巧妙改造,使其转变为一座能够高效生产dsRNA(双链RNA)分子导弹的工厂。当这些精心设计的RNA分子导弹进入禾谷镰刀菌时,会精准定位FgPMT2基因,找到目标后,它们就像一群“小捣乱”,紧紧地“缠”住FgPMT2基因,使其难以继续传递信息生成维持细胞壁的蛋白质。如此一来,病菌的细胞壁便会遭受严重破坏,变得千疮百孔,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进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

 

盆栽实验:工程菌株大显身手

为了验证这项技术是否有效,研究团队在实验室开展了对比实验。他们给玉米幼苗接种了三种不同的处理:

只接种禾谷镰刀菌:玉米根部出现大量褐色腐烂病斑,生长严重受阻;

接种禾谷镰刀菌+普通哈茨木霉:腐烂病斑减少,但玉米的株高、根长等指标改善不明显;

接种禾谷镰刀菌+改造后的工程菌株(Th-FgPmt2i):玉米根部仅有少量浅色斑点,株高、鲜重和根长显著优于前两组,几乎达到健康玉米的生长指标!

更令人惊喜的是,接种工程菌的玉米根部,禾谷镰刀菌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这意味着,改造后的哈茨木霉不仅能“以菌治菌”,还能大幅降低病害的传播风险。

 

为什么这项技术如此重要?

精准打击,环境友好:传统农药“无差别攻击”,可能误伤益虫和土壤微生物,而MIGS技术只针对特定病原菌,对环境更友好;

一技多用,潜力无限:此前,郭惠珊团队已用MIGS技术有效地防控棉花和水稻的真菌病害,此次在玉米上的突破进一步证明,这项技术有望成为农作物病害防控的“通用武器”;

减少农药依赖:未来农民或许只需在播种时加入工程菌剂,就能长期保护作物,既降低成本,又保障食品安全。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走向田间

但这项技术要大规模应用还需进一步验证。比如,工程菌在复杂自然环境中的稳定性、对其他微生物的影响,以及是否符合农业安全标准等。该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赵建华项目研究员表示,下一步将开展田间试验,并探索将MIGS技术推广到小麦、大豆等作物上。

禾谷镰刀菌与人类的这场“攻防战”,展现了科技如何将自然界的微生物转化为保护作物的“盟友”。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未来我们或许能告别对化学农药的依赖,让农业更绿色、更可持续。

(研究详情发表于aBIOTECH期刊,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基金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