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麦田少年,圆梦国科大!

  • 转自:国科大官微
  • 日期:2022-08-23
  • 1421

编者按:农业兴则百业兴,农业强则国家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在科技。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跟国晓薇一起,走近国科大2022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新生符宏奎,看他如何“做一粒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22年3月24日下午,我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考研复试,等到了拟录取的通知。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下一站,北京见!”拟录取通知邮件写到。我很难描述那种心情,感觉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砸”出来满屋子的幸福。我在床上打了几个滚,然后爬起来马上告诉爸妈。

拟录取的邮件通知

       小时候,我只知道,中国科学院里有很多很牛的科学家。后来慢慢长大,我自知成绩没有那么优异,根本没想过有一天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我心里,国科大仿佛是个遥不可攀的地方。

        但后来,在考研择校过程中,我的心里渐渐开始有报考国科大研究生的念头,家人鼓励我尝试报考。

        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给所研招办的贾老师打了个电话,我问了个很愚蠢的问题:“像我这样本科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会不会被区别对待?”贾老师随即告诉我:“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足够优秀,我们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这句话,让我心里那团火慢慢地烧了起来。

       经过多方考虑后,我决定报考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刘志勇老师的研究生。准备考研初试的这一年,每天三点一线,时间好像加速了一样。每天忙于毕业设计和复习,像个离心机一样团团转。

       在备考过程中,我遇到许多困难,也很多次怀疑自己。爸妈常来鼓励,自己也在心里默默加着油: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坚持初心,不要给自己的青春留下遗憾。

       不负努力,我如愿拿到了国科大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满足感,我之前从没有体验过。一家人欣喜万分的画面,也永远地烙在我脑海里,不会随着时间的更改而褪色。

我和爸妈拿着录取通知书合影

         大四下学期,受当地受疫情影响,本科学校无法让学生返校。那段时间,我一直待在家里。得知被录取后,本着学习的想法,我和刘志勇老师取得了联系。在确保防疫安全后,4月初,我来到了河北高邑的实验基地,开始进一步学习田间实验技能。

         这一切对我来说,新奇又陌生。

         广袤的华北平原上,一望无际的小麦,老师和师兄师姐们就在这片土地上,追寻着一个个问题的答案。

         尽管还未正式入校报到,但当我跟着师兄师姐走进实验田时,我意识到:我已经是课题组、是国科大的一员了。我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想起来莎士比亚说过的那句话:“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初到实验田时的绿色麦浪

       刚接触小麦田间工作的我,显得手忙脚乱,师兄师姐们对我很耐心。在高邑的两个月,生活紧张又充实,我们采集叶片、给小麦去雄授粉、调查记录小麦的株高穗长等性状,在小麦成熟后进行收获。

      这两个月里,我学到很多。听师兄师姐们聊课题的时候,也感受到自己的稚嫩。工作之余,我们一起打篮球、一起唱歌。雨天休息时,师兄师姐们还会下厨,不会做饭的我就只有在旁边惊叹的份儿,毕竟,谁能拒绝下雨天的葱爆羊肉和排骨呢。 

       课题组像一个大家庭,刘老师是我们的大家长,和我们一起同吃同住,一起下地工作,关心我们的学业和生活。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性格,说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相聚在一起,行合趋同,千里相从。

课题组田间合影

        六月,是小麦收获季,也是高校毕业季。因为要开展收获工作,两位师兄缺席了国科大毕业典礼,而我也缺席了本科学校的毕业典礼。

        有一天聊起来,我们课题组今年集齐了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刘老师说:“那我们在麦田里拍一个吧!”于是,我们在麦田里拍下了这张特殊的毕业照。

麦田里的毕业照(从左至右分别为2022届硕士毕业生杨翼骏、2022届博士毕业生郭广昊、导师刘志勇、2022级硕士研究新生符宏奎)

        后来,这张照片有幸出现在国科大毕业典礼上,校长李树深院士给毕业生们的寄语让我铭记在心:“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希望同学们做一粒种子,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在国科大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就像一粒粒种子一样茁壮成长,这片田野给予我们养分,为我们带来了雨露阳光。

        今年毕业的郭广昊师兄说,在艰难时,感觉麦田就像是一片荒漠,要在十万多个小麦基因里找到并克隆那个想要的基因,像在沙漠里找一粒沙子,难于上青天。他埋头苦干了七年,最终把这个课题做出来了,获得了优秀成果。

        科研探索难有一蹴而就,他说:“一帆风顺并不是最甜美的状态,解决困难之后我的心情是最甜的。”

        事实上,师兄师姐们的课题,都不是一帆风顺。大家都会遇到许多的困难瓶颈,会失败,会觉得很枯燥。而在不顺的时候迎难而上,是我们这些新生的必修课。我们现在是种子,但有一天会长成金黄色的麦穗。

        杨翼骏师兄在毕业以后选择了考取选调生回到贵州,他说他来到国科大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在以后的人生中,他将会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实现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标。

收获的喜悦

       我想起来之前流传很广的那句话:“我仍然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

       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们这一代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时候我们好像很宅很幼稚,有时候我们好像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接受了太多讯息,但是我们这一代人依然坚守着信仰,无论是抗疫还是边境,还是祖国的各个角落,都有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和影子。我们永远不会成为“垮掉的一代”,我们站在中国这片充满着希望的田野上。

       我想他们刚刚来到国科大时,也和我们一样的年轻稚嫩,和我们一样心怀理想且做好了为之奋斗的准备。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追赶着他们的背影,一点一点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的师兄师姐有的继续留在了科研第一线,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不管我们身在哪里,只要我们始终心怀理想,永远不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坚守着我们的信仰,不管北京还是贵阳,或是再远的地方,我们都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给我做了个好榜样,在我故事的扉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亲眼看到的国科大钟楼

         终于,在8月18号的早上,我第一次踏进了国科大雁栖湖校区。

         尽管雨下得很大,但是学校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人性化的帮助,许多三轮车摆渡车到处帮着同学们拉行李,迎新工作人员给每个同学都指引到各自的宿舍楼。入学的手续非常简单方便,处处体现着国科大的人性化和机动灵活。

        以往在视频里的那些建筑,实际出现在眼前的感觉很不一样,看着国科大桥、钟楼等标志性建筑,自己终于成为了国科大的一员,非常兴奋。

与国科大桥的合影


学院的迎新横幅

        近年来,频繁的极端气候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安全压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科院制定了作物育种目标:建立解码精确遗传信息的能力、开发利用和重写遗传信息的工具、实现各种作物的智能设计和育种。在国科大,我非常期待能够接触到未来作物设计育种最前沿的研究和探索,也希望能在这样的时代号角中,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农学,也许很累很辛苦,但是田间也是属于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的战场,当有一天国家的农业更加发达了,我们国家也会更加富强。

         如今,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在努力和付出,我希望当我们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时,依然能让国家放心。

         我们在田间寻找着一个又一个科研问题的答案,而文明的答案,也就是人与土地的和解。

校园里的迎新横幅

         在国科大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从五湖四海而来,力量汇聚在一起,就是涌动的希望。

        “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这句话不只是口号,是我们青春号角下的科学梦想。

        很高兴来到国科大,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