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花开盐碱地!大豆新品种“东生118”测产表现优良

  • 转自:吉林日报
  • 日期:2022-11-05
  • 11511

       近日,长岭和松原分别传来喜讯: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培育的大豆新品种“东生118”在长岭覆沙改良盐碱地块取三点测产,平均亩产211.08公斤;在松原市前郭县查干花镇八家子村一块中重度盐碱地实地测产,亩产达到150.4公斤,高于2021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量130公斤。这说明,耐盐碱、耐贫瘠的大豆新品种“东生118”,成为了促进吉林西部盐碱地增收的“新星”。

       吉林省西部有近400万公顷的盐碱地。广袤的土地泛着白花、寸草难生,更别说种庄稼了。2015年,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冯献忠研究员带领团队到吉林西部盐碱地进行实地考察,从此开始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攻关。作为国内顶尖大豆育种专家,冯献忠说:“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一种理想的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同时,大豆饼粕也是饲养畜禽的优质蛋白饲料。但目前,我国85%的大豆需要进口,大豆紧缺成了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解决?一是增加单产,二是增加种植面积。为此,我们团队启动了耐盐碱大豆的研究项目,力争培育出高产耐盐碱的品种。”

      但是,让贫瘠的盐碱地生出“金豆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据冯献忠介绍,为了培育出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团队将2000多个大豆品种,种在中重度盐碱土壤中。“能活下来的只有十几个,我们以这些‘活下来’的品种作为耐盐碱种质,配置组合,杂交,后代筛选鉴定,再到审定品种,整个周期正常需要10年。”

      为缩短育种周期,冯献忠团队尝试用大豆分子设计育种体系,加速耐盐碱大豆新品种的培育。他说:“用育种加速技术培育大豆新品种,1年能长5代,所以我们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别人10年能完成的事儿。”2021年,冯献忠团队选育的首个耐盐碱大豆品种“东生118”通过审定。

     今年,大豆花终于在盐碱地盛开。捧着一把金灿灿的大豆,吉林省长发农业集团创始人魏健满面笑容。长发集团在松原市前郭县查干花镇包下这片面积足有200多亩、酸碱值超过9的中重度盐碱地,却一直无法从中获取收益。“我们一直尝试种玉米,但是没有什么产量。去年尝试着小面积种植‘东生118’,发现这个品种植株笔挺、籽粒饱满,一搭眼就能看出这是个耐盐碱的好品种。”魏健说。

     “东生118”只是科研院所针对我省西部地区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的代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相信在我省实施“双千”工程的过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耐盐碱新品种涌现出来,一定会为我省西部地区开辟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