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乌大豆贸易不断加强,大豆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乌拉圭国家农牧业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of Uruguay, INIA)于2006年就农业科技合作签署了合作协议,为中乌合作奠定了基础。2016年和2017年,双方签署了大豆种质资源交换以及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合作研究内容包括大豆种质资源交换、大豆新品种培育、育种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在合作协议指导下,双方积极开展人员互访,推进中乌大豆学术交流。
2019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邱丽娟研究员率团赴乌拉圭与INIA研究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围绕共同申请大豆科技合作项目和种质资源交换具体事宜达成共识。2019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率团访乌期间,与乌方签署了《中国农业农村部和乌拉圭东岸共和国牧农渔业部关于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科技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围绕大豆开展科技合作的方向与重点[8]。2019年4月,乌拉圭国家农牧研究院研究人员访问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与中方就大豆资源交换、合作研究、技术培训、学术互访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9]。这些科技合作与交流协议的签订以及大豆科研人员的互访,为未来中乌大豆科技及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20年中国政府和乌拉圭政府联合启动了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国和乌拉圭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以推动中乌农业科学家围绕大豆研究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引进了24份乌拉圭大豆种质。通过对引进种质进行生态类型鉴定,发现乌拉圭种质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大豆和南方秋大豆相似,初步明确了乌拉圭大豆种质在我国适应种植范围。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乌拉圭种质具有分枝较多、株型收敛的特点,并初步筛选出高油种质1份。乌拉圭种质的引进丰富了我国高油优异种质,对于培育适于南方地区种植的高油高产新品种提供了宝贵资源。
乌拉圭已初步建立了主要以抗除草剂大豆品种为代表的新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在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安全评价和种植管理领域具有一定的经验。我国自主研发耐除草剂大豆中黄6106已获得我国转基因安全证书,抗虫耐除草剂大豆京豆323已申请环境释放安全评价,两份种质已于2020年底出口至乌拉圭,与INIA合作推进在乌拉圭的安全评价工作。2022年11月22日,乌拉圭风险管理委员会(CGR)发布了关于中黄6106和京豆323田间种植试验的公众咨询,目前已进入田间种植安全评价阶段,这些工作为中国大豆品种在乌拉圭生产应用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