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迈向乡村振兴,选择一项“拳头产业”十分重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组长、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理事长、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猕猴桃种质资源鉴定与创制岗位科学家钟彩虹研究员,十年来带领团队负责中国科学院对贵州水城区科技帮扶猕猴桃项目,帮助水城打造红心猕猴桃品牌,为水城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巨大助力。日前,记者对钟彩虹进行了专访,请她畅谈十年帮扶历程的心得体会,并对猕猴桃产业如何进一步参与到水城的乡村振兴进程展开规划。
国家现代柑橘产业技术体系猕猴桃种质资源鉴定与创制岗位科学家钟彩虹研究员(右一)指导农户技术
帮扶十载,1200米到1500米,培育高海拔地区富民产业
记者:您和团队多年在水城指导猕猴桃种植,取得丰硕成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科技力量在水城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钟彩虹:2012年8月,我们来水城考察当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当时这里猕猴桃的种植面积不到2万亩。2013年与六盘水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到今年已经1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当地各级政府持续对产业的支持以外,科技确实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就是科技人才的培养。我们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提高地方的种植水平,具体是从技术培训、人才培训入手。从2013年我们持续做到现在,特别是刚开始的六七年,每年要做4期培训,对象从市农业局到各区农业局,再到镇农技中心,还有很多企业的技术人员。现在发展猕猴桃的产区里每一级都有技术人员。通过人才培训,提升了种植技术水平,也改变了一些传统的理念。这是最重要的,人才是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是品种。2000年引进种植的猕猴桃品种是“红阳”。水城是低纬度、高海拔的区域,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种植“红阳”是比较好的,但是一旦超过1200米,溃疡病等各种病害就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2016年就把武汉植物园选育的红心猕猴桃品种“东红”引过来了。这个品种的综合性比“红阳”略胜一筹,特别是对软腐病的抗性较好,风味品质也非常优良,种植区域可以由原来的1200米上升到1400米,有的小气侯可以到达1500米,让这些高海拔地区的老百姓也有致富的产业。同时有些中低海拔区域也可以增加“东红”的种植,因为“东红”抗软腐,耐储藏,货架期很长,采后损耗非常小;“红阳”后熟期比较短,不太耐储,采后的损失就稍大一点。种植“东红”补充了水城红心猕猴桃的种类,也不会让当地的产业依赖于一个品种,对产业的后劲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势。
同时,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我们在这里扎根10年开展系列的技术研发。水城属于喀斯特地貌,冬春干旱,还时发冰雹。我们在这种背景下,在技术上做了很多的研发和推广。
关于病虫害,我们花了3年的时间,对水城的病害、虫害发生情况做了系统的调查,然后进行识别、诊断。在技术上我们摸清了整个水城区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出了防控方案,对全区进行培训、推广。
我们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发现这里果实的软腐病,以及柑橘小实蝇是非常严重的,柑橘小实蝇会在果子快熟的时候到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用了套袋技术,2014年试行,效果蛮好,消除了柑橘小实蝇危害。同时因为水城是低纬度高海拔,紫外线很强,露天栽培的果肉那时候都是绿肉红心,通过套袋,再结合科学采收,果肉明显就变成黄肉红心了,猕猴桃品质大幅度提升。一传十、十传百,大家渐渐的都愿意用套袋技术了,现在套袋技术覆盖非常广,在六盘水全面推开,为当地增加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东红”猕猴桃园
2016年、2017年的时候水城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冰雹。冰雹一打猕猴桃就没有收益了,我们就分不同的海拔做了3个点累计20亩的防雹网示范。2018年初建成,那一年虽然没有发生冰雹,但是有异常高温,果子长势不好,但是防雹网下面的果子长势就很好,没有受到伤害。到了当年下半年,农户就自发去安装防雹网,一下子推广了200多亩。2022年水城发生严重的冰雹,安装了防雹网下损失极小,而网外的都受到严重损失,有的果园当年颗粒无收,树也打坏了,影响下年产量。防雹网技术更受到当地的欢迎了,六盘水把这个技术在全市推广,并且发放补贴,现在全市至少近5000亩猕猴桃都安装了防雹网。
另外我们在这10年,还推广了树体的整形修剪技术。之前老果园的树形不规范,基本上都是散形的,通风透光效果不太好,病虫害也相应会多一些。2013年、2014年以后,新发展区域的猕猴桃基本上是标准的单主干、双主蔓、多个侧蔓的标准树形。这种树形农户修剪起来很容易操作,培训起来也很简单。这些年我们在水城区也连续做了2年的农残检测,结果非常好。通过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农残达标,产品安全,对全国的消费者来说也是个福音。
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科学种植提升产业升级
记者:在帮助农户提升科学种植意识、带动农村内生动力发展方面,您和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收获?
钟彩虹:我们刚开始来的时候,农户虽然说都听课,但是听完后不一定会照着我们说的做。后来通过我们整个团队室内培训,特别是通过做示范基地,他们慢慢意识到了原来猕猴桃要科学种植,并开始领会到专家们讲的是对的。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左一)技术指导农户
我们每次到农户的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告诉他们怎么剪枝、怎么套袋、怎么做一些防控、疏花疏果怎么做,在田里有一些实操。先是到愿意接受的农户那里做示范点,然后再带动周边。我们在全国的技术培训都是做示范点,没有示范点光课堂上讲,农户是没有意识的。我们10年来的技术培训,示范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我们帮扶了一些企业,有些做得也很好。
经过这些年的示范,我们从2018年开始技术推广就好做多了。只是这3年疫情有些影响,我们来不了,有时候只好网上培训,效果没有在现场好。但是前面这几年我们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员,大家非常认同中国科学院的技术。
记者:在迈入乡村振兴之后,您和团队计划如何助力提升水城猕猴桃的产业升级?
钟彩虹:我们前面几年就开始布局了。乡村振兴期间猕猴桃产业主要是提质增效,第一个就是防雹网。我们现在用的是白色网,也做了一些其他颜色的网,做一些应用基础研究,包括不同颜色对果实的品质、对生态环境有什么优劣影响。我们在意大利考察的时候,据介绍黄色网效果很好,但是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找到。现在我们做了一个绿的,前期结果来看现有的白色网效果就很不错。
庭银家庭农场猕猴桃果园
在品种方面,“红阳”还是水城猕猴桃的一个主导部分,这个品种软腐病很严重,我们现在就针对软腐病进行防控技术的研发。除了正常的田间关键时期用药外,这几年还研发了一个药剂,在采前15天、7天各打一次生物药剂,因为生物药剂比较安全,是食品级的,我们这两年都在摸索看后期的效果怎么样。希望能够在水城形成综合的技术,下一步在种植“红阳”的区域推广,解决软腐病给采后带来的损失问题。
一些高海拔地区的猕猴桃会发生溃疡病,我们2022年12月开始参与“重要果树溃疡病机制和绿色防控技术”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把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控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将对果实品质,比如说农残,持续进行跟踪、检测,从技术方面来进行一些研发。
在肥料方面,我们开发了一项安全技术,今年计划在水城实施下去,我们前期在9种肥料方案中筛选了3种非常好的方案,准备下一步在这边继续中试。水城是山区,地形不是很好,传统的施肥方法很费人工,所以我们就准备试用新的技术方案,既高效,又能够发挥肥料的作用,从科技层面来节省成本、提高产量、品质,帮助提质增效。另外我们也呼吁政府对果园进行一些改造,让机械能够进去,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这一点现在政府也意识到了。针对水城区冬春干旱的问题,我们建议要想办法把水利设施做好,不断改善水库、水网,这个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持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指导农户技术
我们还牵挂着海拔1500米以上的农户。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有三四个绿肉的美味猕猴桃在那边做中试,今年我们也有两三个美味红心品种刚刚培育出来,下一步就放到高海拔去试种。如果能够成功,既解决了高海拔品种的问题,也符合水城以红心猕猴桃为主的产业发展理念。
技术培训方面,在我的提议下,今年第九届全国猕猴桃培训班在水城召开。2014—2016年在水城培训,只有我的课题组参与。2017年开始,我们引进全国的同行专家。今年这次培训有8位专家,其中有4位是国家体系的岗位科学家,4位是参加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的,阵容越来越强大。专家们也意识到这种培训在全国的影响力。这次会议对水城乃至六盘水市猕猴桃产业的发展都有推动作用,也把水城的猕猴桃向全国宣传。会议有十几个省的技术干部和技术人才参加,他们回去也可以对当地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大家可以从不同的专家那里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
东红、红阳、金梅……因地制宜,种植推广新品种
记者:您在国内其他地区推广种植猕猴桃的情况如何?对于高海拔喀斯特地区的种植业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钟彩虹:2022年2月,由中组部牵头,农业农村部等6个部委组织我们体系专家参加国家乡村振兴科技代表团,我是广西乐业县和云南昭通永善县的产业组组长。在陕西商南、岚皋、眉县、周至,北京门头沟,我们也有猕猴桃新品种在种植推广。只要地方有需要,我们都会去。每个地方气候不一样,推广的猕猴桃品种也就不一样。之前在四川蒲江以红心的“东红”为主;广西乐业县冬天比较暖和,以“红阳”为主,溃疡病相对少一点;陕西商南以绿肉猕猴桃和黄肉品种“金桃”为主。在高海拔地区,我们主推选育的绿肉品种“翠玉”,这是一个抗溃疡病品种。在昭通永善目前主要就是在种植“翠玉”和黄肉品种“金梅”。
喀斯特地貌有个特点,土壤很容易形成溶洞,不保水,不保肥。我建议这些地区多发展多年生的植物,它们的根系会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要多发展一些多年生的果树或者其其他的农作物。水城这几年种猕猴桃的区域不会出现太多的石漠化,下一步要推广的肥料技术,一年施一次肥就好了,不需要经常性刨地,地刨松了,一下雨土壤就容易流失。这种多年生的植物对保持水土是好的,而且猕猴桃是藤本,雨顺着藤蔓流走,不会像在裸露地区一样急速冲刷土壤。喀斯特地区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水,怎么解决干旱的问题?要用一些设施,比如防风网或者防雹网,这些是共性的解决方案。
科研要“落地”,培养人才,形成标准化技术体系
记者:您认为,科技工作者应如何发挥所长,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钟彩虹:我2006年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就一直专心做猕猴桃。从湖南、四川一路走过来,2012年到水城,后来去陕西、河南、湖北、江西……在全国各地进行猕猴桃的培训。除了技术研究之外,还做推广。近30年,我跟农民打交道也很多。作为果树科研人员,我应该是一名应用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是成果转化推广的科学工作者。同时,围绕猕猴桃我也布局了很多基础研究,2006年我刚到武汉植物园时,团队只有8名工作人员,到现在已经有28人,加上学生有快40人了。这些年轻人围绕猕猴桃做基础研究,包括病害鉴定、资源鉴定、营养品质等方面。通过果树来帮助各个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果树产业强,就是为支撑农业发展做了一点贡献。
农业科技工作者想在农业强国建设里作贡献,首先研究定位要符合国家的需求,国家现在需要好的品种,降低农残、降低农药的使用,我们的研发技术、栽培技术就是要瞄准行业里需要的东西。说的大一点,急国家之所需来做。
我希望农业科研人员做出的成果不要仅限于几篇文章、几个品种、几个专利,这些是需要的,但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农户的应用,行业的应用。研发的东西要能够落地,能够真正帮助产业提升,这是最根本的。
同时,要多去培养基层的技术人员、中层技术骨干推广人才。有了这些人,才有可能把科学家们研发的技术传播下去。同时,科技人员要抱团发展,不仅是能把自己的领域研发成功,还要能在推广过程中把其他专家好的东西集合起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技术体系。科研人员到基层来,帮助技术标准化实施,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整个产业提升了、农户增收了,农村经济就发展起来了,同时也就能助推农业强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