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小麦产量一直是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包括穗粒数、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而小穗数通常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解析小麦小穗数形成的遗传基础、持续发掘小麦种质资源中调控小穗数的基因,对小麦穗粒数乃至产量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安调过研究员团队在The Crop Journal在线发表了题为“A rare natural variation in TaFT-D2 underlies QTss.cas-3D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otal 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 in whe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一个包含5215个单株的剩余杂合系衍生次级分离群体,对控制小麦小穗数的主效QTL进行了精细定位,并对候选基因TaFT-D2进行了初步分析。
作者和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柳洪博士和在读博士研究生施志鹏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安调过研究员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李立会研究员为共同通信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张锦鹏研究员也参与了相关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01686)和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2326306D)的资助。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安调过研究组主要从事小麦染色体工程材料的创制、抗病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的发掘、精细定位与克隆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和The Crop Journal等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具体进展见https://genetics.cas.cn/sourcedb/zw/zjrc/200907/t20090721_213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