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王丁:不忘初心四十载 留住微笑在长江

  • 转自: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公众号
  • 日期:2024-11-20
  • 386

王丁,男,1958年9月27日出生,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鲸类专家组成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等职务。长期从事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及布氏鲸等鲸豚类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数10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4部(合著),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多项。担任《人与生物圈》杂志主编,Integrative Zoology等杂志编委。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等,获国际海洋哺乳动物学会(SMM)“荣誉会员”“荆楚楷模”“武汉楷模”等称号。

王丁研究员在白鱀豚馆

服从需要投身鲸类保护研究

1977年,王丁考上了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1982年毕业时,恰逢我国首个白鱀豚研究室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之初,急需声学相关研究人员。王丁服从国家需要加入该团队,从此研究领域从天上转入了水下,这一干就是40多年。

谢绝美国导师多次挽留毅然回国

1990年,在研究组组长陈佩薰和博士导师刘建康的支持下,王丁赴美国德州A&M大学加尔维斯顿分校开展博士论文研究工作(海洋哺乳动物学)。1993年博士研究工作基本完成临近毕业之际,王丁的美国导师之一,时任美国德州海洋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鲸类声学专家Williams Evans多次与他恳谈,希望他能留美工作。王丁都婉言谢绝。

导师仍不放弃,动员同是中国同胞的系主任出面沟通,并承诺解决工作签证等各方面的难题,只要他愿意留下来。王丁回复道:可能是因为你们喜欢我这个人,或是因为你们非常看重我所从事的工作。但我当年是通过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项目来到美国,现在我学成归国继续从事这项重要的工作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的一番话让导师无法反驳,虽然感到非常遗憾,最终还是尊重他的决定。

1993 年5月王丁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回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出国热潮,王丁却放弃美国先进的科研平台和丰厚的报酬,“逆行”归国,继续他深爱着的事业。

建立和发展长江江豚保护技术体系

1982年至今,王丁已从事鲸豚类研究保护工作逾40年,研究对象也从最初的白鱀豚扩展到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等鲸豚类动物。1996年王丁接任水生所鲸类保护生物学学科组长(前身为“白鱀豚研究室”),他带领着团队甘坐冷板凳,钻研长江江豚研究保护关键技术,并逐步推广应用,建立和发展了以原地保护、自然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研究为核心的整体保护策略和“三位一体”的综合保护技术体系。至今,这三大措施依然是业内公认的长江江豚保护的行动指南。

2006年,王丁及其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邀请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多国著名学者来我国开展全流域的长江豚类考察工作。期间,截线抽样法在长江带状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建立和发展了被动声学考察技术,长江豚类的科学考察方式得以完善和统一。

他的团队先后推动参与建立了8个原地保护区、3个迁地保护种群和1个人工繁育研究基地。目前,长江江豚野生种群快速下降的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3个迁地保护区已初步形成了相互支撑的保种网络,初步建成了“保种种群”;白鱀豚馆人工环境中已成功繁育二代长江江豚。

2019年11月,应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鲸类专家组和国际海洋哺乳动物学会(SMM)保护委员会的要求,王丁团队在水生所召开了“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对其他濒危小型鲸类保护启示国际研讨会”。通过深入交流和实地考察,我国的长江江豚技术体系和保护经验得到与会美、英、意、德、日等多国鲸类专家的高度认可。同时,IUCN借鉴我国长江江豚保护综合技术体系,成立了“鲸类整合保护计划小组”(Integrated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Cetaceans, ICPC),正在制定“一揽子保护计划”,以供全球其他濒危小型鲸类保护参考。

长江江豚的保护和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成为其他濒危小型鲸类保护的“样板”。2021年,王丁被国际海洋哺乳动物学会(SMM)授予“荣誉会员”称号。目前全球仅有16名“荣誉会员”,王丁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中国学者。他表示:“这是我和团队多年的工作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标志”。

服务国家战略 助力长江大保护

在农业农村部的领导下,作为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的“国家队”,王丁及其团队先后牵头组织开展了2006年、2012年、2017年 和2022年4次全流域的长江淡水豚考察工作,相关考察数据直接推动了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主持编写的《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下一阶段实施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方针”,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4 次全流域长江淡水豚考察工作

基于多年监测结果,2020 年,王丁给时任武汉市市长周先旺写信,提出了“江豚重返武汉”的建议,得到武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11月,武汉市出台了《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十大举措”,支持“江豚重返武汉”。

王丁率领团队长期坚持开展长江江豚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实践,充分发挥国家智库功能,助力长江大保护,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

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和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王丁长期致力于长江豚类保护宣传工作,坚持每年做科普报告十几场,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近百次,与渔民交朋友,撰写科普读物,积极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努力促成社会高度重视长江江豚保护的良好局面。

作为国内外鲸豚生物学研究的领军人物,40多年来,王丁为国家培育了涉及多个学科方向的大量鲸豚类研究人才。如今,他的学生已经迅速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全国建立或者参与建立了多个鲸豚类研究团队,从而共同促进了中国鲸豚类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国际上日益显著的影响力。

从长江走向全球生物圈保护

王丁自2009年起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人与生物圈》杂志总编辑,承担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在中国的实际执行和推广工作。

在他和同事们的推动下,中国有6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过去10多年来,他深入中国数10个生物圈保护区一线,为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能力建设等提供指导。同时,针对目前国家正在推动建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他借助自身的科学专长,加上对MAB及其生物圈保护区的理解认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

在国际上,他代表中国每年参与MAB国际协调理事会会议,并在MAB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努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他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中国MAB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优秀范例。鉴于这些工作基础,加上国家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战略需求,2022年经国务院批准,他代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参与2025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举办权的角逐并最终胜出。该大会10年一届,整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将首次在欧洲和南美之外的区域召开,这对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深度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王丁依旧活跃在鲸豚研究和保护工作的第一线。他经常说,长江江豚保护、长江保护、甚至我国生物圈的保护,能有今天的大好形势和良好国际影响,以及历史性发展机遇,是包括我和我的团队,以及众多科研和保护人员在内每一个中国人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作者:范飞、李寒姝、刘慧(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室第一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