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基因组中编码着数千种分泌小肽(SSPs),这类肽类物质对植物从发育到防御反应等多个生命活动环节均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其中,许多SSPs会被膜定位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感知,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受体激酶(LRR-RKs)便是这类受体中最大的家族之一。
2025年8月19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磊研究组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田志喜研究组合作,在Nature Plants杂志发表了题为Large-scale pairing identifies a soybean phytocytokine-receptor module conferring disease resistance的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全面的肽-受体匹配分析,在大豆中成功鉴定出63对小肽-受体对。其中,免疫调节型植物细胞因子GmPEP914和GmPEP890能够触发强烈的免疫反应,有效抑制多种病原体的侵染,而这一作用是通过受体GmP98R1及GmP98R2介导实现的。经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建模及生化测定分析证实,这两种肽均能以纳摩尔级亲和力直接结合GmP98R受体。值得注意的是,PEP914-P98R模块在豆科植物和葫芦科植物中具有高度保守性,这也彰显了其在作用及进化层面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不仅建立起一种可扩展的系统性鉴定肽-受体对的策略,还阐明了PEP914-P98R模块在大豆抗病性中的关键作用。小肽GmPEP914/GmPEP890未来有望成为新型生物农药的重要基础,进而解决现有化学农药易残留、易引发环境问题以及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等难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助理研究员于丽萍、博士生高艺文、助理研究员杨秋姣和博士生刘竟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李磊研究员与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田志喜首席科学家为该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博士后刘腾飞(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助理工程师莫伟平、博士后刘行芹参与了该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高通量配体-受体配对鉴定大豆免疫激发子激活广谱抗性